网站通行证
名称
密码
浏览 | 注册
今天是:
您的位置:中国名品网 > 新闻 > 正文内容

《 父亲的艺术传承:120周年的纪念》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 2024-05-07 10:09

《 父亲的艺术传承:120周年的纪念》
文/常嘉皋

 

 

刊头图片:上世纪 80 年代,常书鸿夫妇在杭州西湖花港观鱼处拍摄的照片。 2024 年 4 月 6 日,这是一个承载着特殊意义的日子。120 年前的今日,我的父亲常书鸿,降生在杭州那美丽迷人的西子湖畔。或许是受到湖畔美景的熏陶,父亲一生都沉浸在对艺术的追求与传承之中,恰似湖畔的垂柳,坚韧而优雅。在这个值得缅怀的日子里,父亲的种种过往在我脑海中不断闪现。

  我那居住在中国香港地区的常婷婷堂姐,如今年事已高,已九十多岁。她曾在中国香港地区地区的大公报工作,期间编写和剪辑了众多与我父亲相关的报道。其中,尤以浙江《青年杂志社》记者倪建中所撰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著名敦煌艺术家常书鸿回杭州二三事》一文最为突出:

 

 

上面是婷婷姐悉心珍藏的当年的那份报纸 尤其是浙江《青年杂志社》的记者倪建中所撰写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著名敦煌艺术家常书鸿回杭州二三事》,刊载于一九八二年五月二十五日的《大公报》。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著名的敦煌艺术家、敦煌文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文物局顾问常书鸿回杭州来了,他是以老校友的身份,与夫人李承仙专程来参加浙大建校八十五周年校庆活动的。也许读者没有想到,这位在西北沙漠敦煌石窟埋头工作数十年的艺术大师,竟是生长在西子湖畔的杭州人!

  七十八年前,常书鸿出生在杭州浣纱路旁的一条小巷里,又从这里启程去法国勤工俭学,到巴黎后才考取浙江大学公费留学生①,在法国留学十年,连获五枚国际沙龙比赛的金牌、银牌,为了发掘祖国的艺术遗产,他回国后毅然舍弃优越的物质生活,开始了敦煌石窟艺术的探索、保护和研究,十年,二十年,他没有离开敦煌一步。一九五六年九月三日,当时是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专程前往敦煌,在沙丘石窟中看望常书鸿夫妇,他和另一位领导人签名题词:“从前的文人上山,现在的文人进城……”②一九八一年八月,邓小平到敦煌视察,他握着这位留学法国时的老同学之手,向他问候……
别梦依稀,离开故乡六十年的常书鸿,面对湖光山色,有多少鲜明的记忆涌上心头啊!他不能忘记青年时代的好友都锦生——也就是都锦生丝织厂的创办人。一九二三年秋天,常书鸿从浙江省立甲等工业学校毕业时,都锦生还刚开始试验生产织锦和西湖风景。今天,“都锦生”的丝织品已驰名世界。当年的小作坊,如今已变成一个拥有三千多名职工、部分采用电子控制设备的新型工厂。常老抚摸着厂里赠送的两幅西湖织锦新产品,不无感慨地说:“都锦生当时办厂,绝不会想到会有今天这么大的发展啊!”

  凭着儿时的记忆,常老找到了井亭桥边——“浣沙西二弄 2 号”门牌。他轻轻拍着墙门,探头开门的是一位红领巾小女孩“儿童相见不相识”,老妪出来也不相识。然而,当居民们听说来访的老人是这里的老邻居时,整个墙门都闹腾起来。老人走到一块界石前,认出那石上镌刻的就是他少年学书的手迹。他舒心地笑了!

  两天后,比常书鸿小一岁的弟弟从武汉赶到杭州。他们是常家五兄弟中的一对幸存者。晚上,在杭的亲戚都来相聚,常老高兴得几乎喝醉,大家留他多住些时日,他说,“不行呀,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明天一定得走啦!”

  敦煌——这是常书鸿为发掘民族艺术宝藏而献身的地方。当他告别西湖的时候,他好像看到了母亲欣慰的微笑……
*注释:

 ①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4 月出版的常书鸿著《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书中记述:“1927 年大革命中……我当时已经参加了浙江省教育厅选拔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浙籍公费生的考试。”(页码 P-9 页)

 ②关于当年胡耀邦的题字,我专门查看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4 月出版的,我父亲著《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一书中的插图

 

 

上面是书中插图
 我虚心请教了酒泉书画院丁永明院长,下面是丁院长解读胡耀邦、项南题字的内容:

  我们从莫斯科联欢节回来,路经新疆、甘肃、有机会看到我们久已仰慕的敦煌千佛洞,感到又高兴又骄傲。

  最早的佛洞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时间虽然过了很久,但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色彩的瑰丽,却永远不会泯灭和减色。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不仅在于很好的保护她,而且还要加以发扬光大。

  从前的文人上山,现在的文人进城,这不是什么很好的现象。为了不脱离现实、脱离生活,希望在这里工作的青年不怕艰苦,决心干上一辈子,在这里成家立业,把这个沙漠上的国宝变成对全国人民、世界人民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
胡耀邦                                                  项 南 9.13.1957
  如今,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的创始者、执行会长倪健中先生向我透露:“我曾经是《浙江青年》杂志社的编辑记者,在浙大八十五周年校庆活动中,采访常老夫妇时了解到常书鸿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我还特地陪同他寻访故居亲友,并应约为几家报纸撰写了专访。”

 

 

这张影印件展示的是当时报纸上刊登的常书鸿在浙江杭州旧居前的留影,由李承仙拍摄。

 

 

这张图片呈现的是常书鸿老家原先院墙上镶嵌的界碑。

 

 

这张1982年在杭州老火车站拍摄的照片中,从左至右依次是:倪建中、浙大图书馆馆长的方舟、李承仙、常书鸿、浙大副校长的李文铸。

 1982年4月,我的父母双亲参加了浙江大学八十五周年校庆。

当年拍摄的01分27秒视频
 这是4月20日的相关新闻报道视频 
 倪建中先生特意于4月6日,即我父亲诞辰120周年之际,专门在朋友圈发文,与众人一同缅怀。
 

 

 

 

 

我的父亲一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犹如一盏璀璨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为我指引着方向。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今日谷雨,春色满园。我的老朋友倪健中在阅览我的美篇之后,往昔回忆涌上心头,感慨万千,随即给我发来了他的感想:

  在这个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谷雨时节,我的老大哥嘉皋看了我的朋友圈,给我发来微信,希望我将我读了他在《美篇》编写的『父亲的艺术传承:一百二十周年的纪念』一文后的感想,在谷雨这天再次修改编入上面他的纪念文集。遵嘱,我作了个别文字修定,特予发表。以示敬意!
今年是被海内外学界尊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常书鸿之子常嘉皋在日本撰写了纪念常老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感人美篇,读后潸然泪下。

 文中收录了我四十多年前采访常老回杭州故乡的文章。令我特别惊喜的是,美篇开头引用的文章,是由常老的侄女常婷婷大姐收藏保存的四十多年前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我采访常老的一篇文章《少小离家老大回》。常婷婷大姐时任香港《大公报》文艺副刊主编。

 记得这篇文章是当年常老亲自推荐发表的。后来,婷婷大姐又专门约我写了纪念常老油画创作五十五周年的文章《押韵的乡恋》。该文以常老在母校浙江大学创作攀登珠峰的大型励志油画为缘起,叙述了常书鸿爱祖国爱家乡爱母校,少年出关和晚年收关在杭州,既波澜壮阔又和谐押韵的伟大艺术生涯。

 天公作美。今年4月6日常老生日那天,我回乡祭祖竟然在杭州老家找到了当年母亲替我保存收藏几十年的书信文章。其中最珍贵的几篇是当年我当记者时采访常老发表在《浙江日报》、《杭州日报》和香港《大公报》上采访常老的专访文章。
 岁月如歌。八十年代,那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时刻,我们的青春在老一辈的厚爱恩泽下茁壮成长。永生难忘!
 如今,当年的常婷婷、常沙娜大姐也都已年逾古稀,九十多岁了。她们与我母亲年龄相仿,但她们都和我母亲一样珍藏了当年采访常老的报纸。

 故纸旧黄,我心常念。
 我们的内心都珍藏着同样的情愫和感念:永远怀念敬爱的常老!
 他在我们心中是一位可敬可爱的慈父,同时又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名人乡贤和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艺术巨擘

                     日本一般社团法人丝绸之路艺术协会 
                                顾问常嘉皋
                       于2024年4月16日在日本整理
                                 2024年4月19日  谷雨修改

在此,特别要向酒泉书画院的丁永明院长表示感谢。

  观后心情
被感动 同情 囧囧 愤怒 和谐 悲剧 高兴 打酱油
图片新闻
热门视频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团队介绍 | 视频直播 | 网上投稿 | 网站建设 | 域名空间 | 广告价格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3 by www.aqwnws.asia. all rights reserved